一、 实验原理 1.非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1968年以前,不通过带纹,而从染色体整体分析。 1960年,丹佛会议上,提出了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命名标准体制草案,为以后的所有命名报告奠定了基础。 1963年,伦敦会议上,正式批准Patan 提出的A、B、C、D、E、F、G七个字母表示七组染色体的分类法。 1966年,芝加哥会议上,提出人类染色体组和畸变速记符号的标准命名体制。 A组(1-3号) 1号:zui大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外有次缢痕。 2号:zui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3号: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比1号小三分之一。 B组(4-5号):为较大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二者不易区分。 C组(6-12号,X):中等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难区分。 6、7、9、11号:着丝粒略近中央。 8、10、12号:偏离中央。 9号:q有次缢痕。 X位于6、7之间。 D组(13-15号):中等近端着丝点染色体,p常有随体。 E组(16-18号) 16号:中等中央着丝粒染色体,q上有次缢痕。 17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8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p比17号更短。 F组(19-20号):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不易区分。 G组(21-22号,Y):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1、22号:p常有随体,q常呈分枝状彼此不易区分。 Y:p无随体,q通常平行靠近。 2.显带染色体识别 1968年,T.Caspwesson 和他的同事们在瑞典发表了用盐酸奎吖因或奎吖芥子染色的植物染色体的带型图。1970年,他们发表了zui早的人类分带核型。 1971年,巴黎会议上通过的文件不仅对每一条染色体而且对染色体区和带都提出了基本鉴定体制,开创了用带的组成来描述结构重排和变异的方法。 1977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上, 3.高分辨显带染色体识别 在细胞分裂时加入氨甲基喋呤使DNA合成暂时阻断,细胞分裂在早期时进入不同步化,终止培养前15分钟加入秋水仙素,显带可达2000条。 二、实验方法 利用Geimsa染色液倒染10-15分钟→在盛水塑料杯中冲涮→风干 三、镜检 观察细胞的标准为: 1.细胞完整,轮廓清晰,染色体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 2.染色体形态和分布良好。 3.无重叠,即使有个别重叠,也要能明确辩认,以免差错。 4.所观察的细胞处于同一有丝分裂阶段,即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或染色体长短大致一样。 5.在所观察的细胞周围,没有离散的单个或多个染色体存在,以免影响计数。 四、显微摄影 一、 核型分析 1.核型:一个细胞内所有染色体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代表着某一个体所有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包括数目、形态、大小等,分为A、B、C、D、E、F、G等七组和一组性染色体。 2.组型:把核型按模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代表一个种的染色体组成。 3.染色体分组及标准 4.方法和步骤: 1)显微镜分析:观察标准细胞20-50个。 2)显微照片分析: ①染色体计数 ②染色体测量 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长度/ 整套单倍染色体总长×100 臂比率=q/p 1.0-1.7 1.7-3.0 3.0-7.0 7.0 以上 着丝点指数=p/(p+q) ×100 ③配对:据大小、着丝点位置、随体有无,zui后定细胞组染色体。 ④染色体排列分组:p向上,q向下,着丝点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⑤制作核型分析板——作出书面报告。
|